农资信息

“白色污染”在 100个试点县得到有效遏制 两年后全国农膜回收率有望超过80%

时间:2018-11-24浏览:132

  农膜是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农膜应用技术为“装满米袋子、丰富菜篮子”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农膜覆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可使粮食、棉花等作物增产20%~30%,同时通过地膜覆盖技术提供反季节、超时令蔬菜,丰富了市场供应。但是长期重使用、轻回收的发展模式,造成局部地区“白色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国覆膜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残膜污染,全国当季农膜回收率不足2/3,局部区域亩均地膜累积残留量在4~20公斤,个别地块亩残留量甚至达到30公斤以上,地膜残留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农田“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农机播种施肥作业和作物生长,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危害畜牧生产,还影响村容村貌。农业农村部目前已在地膜用量大、时间长、污染较重的17个省份,建设了由210个地膜残留监测点组成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定位监测与典型调查,基本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的常态化和制度化,预计至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我国从2017年开始将地膜回收行动列入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自农膜回收行动实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构建了中央、省、县三级工作推进组,推动了中央财政补贴由“补使用”向“补回收”的重大政策调整,创建了100个地膜回收示范县、4个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县,培育壮大了地膜回收第三方主体,加大了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和残膜机械回收研发力度、对接了产业技术体系,完善了地膜残留监测网络、强化了地膜回收监督考核,有效遏制了农田“白色污染”。
  目前,内蒙古、新疆、甘肃3省(区)100个地膜回收示范县面积已达5500多万亩,占总覆盖面积的56%。2017年甘肃省回收废旧地膜13.6万吨,回收利用率达80.1%,新疆40个覆膜大县已接近80%,重点区域已经稳定在75%以上。甘肃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已达224家,已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352个,新疆全区已建成86个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475个废旧农膜回收站,基本实现了重点区域全覆盖。
  另外,回收利用政策措施正逐渐完善。地膜新国家标准已经制定,新标准中提高了地膜厚度、强度、耐候性能,从源头上保障了地膜的可回收性。同时,今年中央财政落实补贴资金5亿元,并把残膜回收装备列入农机补贴目录。
  回收利用工作机制也得到创新,积极探索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目前正在4个县开展试点,明确了定点企业,签订任务合同,由企业统一供膜、统一回收。在回收模式上积极推广“交旧领新”、“废旧农膜兑换超市”等模式。新疆探索建立地膜回收村委会奖励机制;甘肃兰州建立了地膜生产——回收——加工利用全链条治理模式,既从源头上保证了地膜质量,又实现了再利用;甘肃金川建立农田保洁员制度,将地膜回收责任细化到村户,充分发动引导了农民捡拾废旧农膜。同时强化监管考核机制,将废旧地膜回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当前,科技支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针对农膜回收的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已经成立,并针对残膜覆盖面积大、人工捡拾效率低、秸秆地膜分离难等问题,相继开发出一批残膜捡拾机、秸秆还田及残地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等新机型,实现废旧农膜高效捡拾和专业化回收。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55号  电话:0552-3123496

师德师风举报电子邮箱:cooplx@aufe.edu.cn

举报电话:0552-3124576  版权所有:中国合作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