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刚刚采摘结束,这两天,缪惠民又忙着茶园的田间管理。
“要把茶叶种好、做好,必须靠天、靠地、靠政府,还要靠人。”这是缪惠民从事茶叶种植20年来的最大感受。
一
1998年,正逢溧阳市供销合作社改制,一直在供销社工作近20年的缪惠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当时,供销社一无资产,二来包袱又重,与其大家捆在一起等死,还不如自己出来创业。”在学茶专业的爱人徐玉琴的指点下,缪惠民把目光转向了茶叶种植。
起初,缪惠民只敢承包60多亩荒山作试验。经过5年实践,他积累了一定的种茶门道。之后的10多年,在天目湖镇沙河、大溪二大水库沙溪路西、桂林山下,先后建立起了500亩高标准无性系良种复合生态科技示范茶园、10亩茶树品种园、工厂化茶树育苗温室和15000平方米的茶叶清洁化加工标准厂房、检测室、包装车间等,创办了我省第一家民营茶叶研究所,并在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引进优良茶树新品种,采用高效、复合栽培新技术、新模式,创出了一条以科技兴茶特色的有机白茶产业之路。
为改变周边茶农的传统茶叶品种和种植方式,在政府相关涉农部门的关心扶持下,缪惠民于2006年与5个中小茶农种植户成立了溧阳市天目湖伍员春茶果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缪惠民指导成员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依托茶叶新品种、新技术优势,实现了亩产效益比常规茶园增收20%左右。
近10年来,合作社入社成员由最初的75户增加到156户,高效林茶果生产基地增至4500亩,带动周边乡镇500多农户走上发展优质茶叶新品种和高效茶叶产业之路。
二
种好茶,是本业。但作为溧阳市天目湖白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所长,缪惠民以“科技兴农”为己任,潜心研究,不断培育、引进茶叶新品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助增收。
缪惠民告诉记者:“茶叶品种很多,当地土壤适合种什么茶叶,都是有讲究的。”近年来,他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大、南京农大茶科所等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大对茶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投入,在无性系茶树良种引进、选育、茶叶高效栽培技术、茶园生物生态调控技术、茶叶全程清洁化标准生产技术、白叶红茶工艺等方面进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创新,成效显著。
据了解,缪惠民所在企业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级农作物品种权1项,主持起草的《黄金芽茶质量分级》《桂花白茶加工技术规程》等4个技术规程被列为省级地方标准,天目湖茶叶研究所也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
三
“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是缪惠民一贯的为人准则。
在缪惠民的工作记事本上看到2008-2017年间的一组数据:
合作社先后无偿帮助茶农发展生产基地调运茶苗累计1050万株,帮助社员节省茶苗成本累计87.3万元;
通过市农业担保中心贷款260万元,提供给17家农户作为发展生产基地周转资金,帮助农户解决资金周转困难;
统一集中采购有机肥、菜籽饼等农资投入品累计2130余吨,为社员节省生产成本和运输费30.6万元;
集中赴安徽、河南、山东、苏北等地招聘农民采茶季节工3500多人,有效缓解茶厂、茶农采茶工劳动力紧张问题;
合作社收购周边农户鲜茶累计达13.7万斤,收购价比市场行情平均高出5-10元/斤不等,帮助茶农累计增收100多万元,聘请专业营销团队,采用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解决茶农卖茶难问题;
无论是合作社社员,还是周边农户,生产上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大家都乐意找缪惠民来解决。近年来,缪惠民先后获全国百佳农产品经纪人、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乡土人才、常州市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范带头人、常州市产学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责任编辑:王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