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青岛海鲜迎来多年未见盛况

时间:2018-06-06浏览:443

    进入5月,山东青岛4000多艘渔船悉数归港歇网,蔚蓝的大海迎来了长达4个月的“假期”。从去年起,全国渔船开始执行同步休渔,黄渤海等海域休渔时间较以往提前了一个月。今年,更严苛的监管措施开始实施,真正“史上最严”的休渔季来了。

  春天刚过,山东青岛上岸的鲅鱼明显多了,个头也大了,多年少见的野生大黄花、春刀鱼又重新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休渔新政执行仅一年,但青岛的渔民、商贩及消费者们依然欣喜的发现,给大海多放了一个月的假,它的回馈竟如此慷慨。

  “竭泽而渔,则明年无鱼”,这是千百年来大自然对人们的告诫。受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已成不争的事实。一头是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一头是被捞的越来越“瘦”的大海。除了延长休渔期,如何让这“蓝色粮仓”再次丰盈重现福满船鱼满舱成为青岛在内的沿海城市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消失的野生稀罕物回来了

  尽管已进入休渔期,但鲅鱼仍是岛城海鲜市场上的主角。

  5月3日上午,在浮山后埠西农贸市场,各海鲜摊位上都整齐码放着一条条大鲅鱼。“今年春天的鱼个头明显比往年大,量也多,尤其是鲅鱼,行情杠杠的。”摊主赵师傅告诉笔者,由于供应量大,加上冷冻保鲜技术提升,休渔后一段时间仍有鲅鱼供应。

  赵师傅做海鲜生意已近20年,他说,今年的海获供应尤其是鱼类是近几年最好的。“高峰期一天能卖三四千斤鲅鱼,个头都比较大,小鲅鱼我基本不进了,对比去年最好的时候一天也就卖个两三千斤。”赵师傅说,回忆起来,已经有很多年没出现过这样的“盛况”了。

  不仅是销售链末端的商贩,奔波于大海之上捕鱼收鱼的渔民更是直接感受到了今年春季鱼获的变化。

  作为鲅鱼之乡,沙子口中心渔港每年供应全市约70%的鲅鱼。休渔前夕,笔者到沙子口中心渔港探访时,码头俨然已经被鲅鱼船包围着。从停靠的渔船船号判断,除了沙子口当地的船,江苏、辽宁以及山东潍坊的鲅鱼船也加入到这场争“鲅”战中。

  “都知道青岛人比较认鲅鱼,今年鲅鱼行情格外好。”辽宁籍渔船船老大王新年告诉笔者,他这一船拉了七八千斤,半天多就消化光了。

  笔者从城阳批发市场和沙子口中心渔港了解到,今年鲅鱼季高峰期,两地每天批发的春鲅鱼加起来超过90吨,比往年至少增加了三成。除了鲅鱼,今年春季的近海鱼获可谓群鲜荟萃,其中不乏已经逐渐消失在普通消费者视野的稀罕物。

  在城阳批发市场,摊主王师傅正忙着给顾客装箱打包。“今年情况都挺好,青岛人比较认的本地野生海获,像鲈鱼、牙片、舌头鱼、鲳鱼量都不小。”

  在琳琅满目的海获里,笔者还发现了大黄花鱼和春刀鱼的身影。野生大黄花鱼因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曾是青岛市民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受过度捕捞影响,海捕大黄花鱼的量越来越低,一般市场甚至买不到。

  “青岛人对野生海获都有一种执念。”在崂山干了10多年海鲜生意的王斌告诉笔者,经常逛海鲜市场的青岛人买黄花鱼都爱挑小的,因为海捕的小黄花鱼居多,而大黄花鱼则基本都被养殖替代了。而今年野生大黄花鱼的产量有了明显增加,消费者不必再跑到码头或大型海鲜市场淘鲜,在家门口的农贸市场就能买到。

  春刀鱼是另一种让青岛人垂涎的海捕鱼。事实上,刀鱼原本并非什么珍稀鱼种,但受过度捕捞的影响,本地春刀鱼的产量急剧萎缩,身价一路飙升。

  王斌告诉笔者,十多年前,两斤左右的本地刀鱼批发价也就二三十元一斤,与现在的鲅鱼价格差不多,但随着产量锐减,刀鱼价格一路上扬,最高时涨到300元一斤,吃上一条大刀鱼就得花上千元。最近几年,刀鱼价格一直维持在200元左右,但由于产量少,仍是一鱼难求。

  今年春季,本地春刀鱼也开始在各码头市场“开花”。王斌说,不过相较以前,本地春刀鱼仍是稀有品种,很多时候渔船没靠岸就被订出去了。

  休渔多了一个月幼鱼获生机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今春海鲜市场的盛况?采访中,所有人都把这归于从去年开始执行的休渔新政。

  “去年休渔期从6月1日提前到5月1日,大海多休息一个月,海里的鱼、虾、蟹也多生长了一个月,产量和个头自然就更好了。”孙可芳说。

  “可别小看这一个月,可真是起了大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任一平教授告诉笔者。每年冬季过后,我国近海多数鱼类性腺就开始发育,逐渐形成人们俗称的“鱼籽”,并开始进行生殖洄游。从5月末开始,海洋里的鱼类就陆续开始产卵。在这一过程中,对渔业资源保护得越好,就会有越多的待产“亲鱼”顺利进入繁殖期,产下更多的鱼卵。

  多年前,任一平就提出保护及修复渔业资源,仅靠短短三个月是远远不够的。任一平介绍,休渔时间主要是根据大量经济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的繁殖期及幼体生长期确定的,通过休渔达到让“亲鱼”有机会产卵、小鱼能安全成活的目的。青岛地区最常见的小黄花鱼、鲅鱼、偏口鱼、牙片鱼等10多个鱼类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份,前后都会有部分鱼类提前产卵或拖后产卵,这一过程可能持续1个月 ̄2个月,这样一来,保护“亲鱼”就显得很重要。让近海重现鱼满舱,前提是有足够多的“怀孕”亲鱼;为了渔业资源可持续,还需要让幼鱼长大来得及产卵,诞生下一代幼鱼,因此,保护渔业资源靠之前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远远不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与生物修复研究室副主任赵俊研究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休渔新政除延长了休渔期限,统一全国各海域休渔节奏也是一大进步。

  “此前确实存在渔船跨区域作业的情况,比如说,以前5月份黄渤海区域的渔船还可以正常出海作业,很多渔船就会跑到已经进入休渔期的东海海域进行捕捞,造成休渔效果大打折扣。”赵俊说。根据新规,黄渤海、东海、南海三海区渔船作业伏休开始时间统一为5月1日。

  另外,赵俊表示,为了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各沿海城市都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工作,而5月份也是增殖放流的高峰月,休渔期提前可以有效避免放流的鱼苗被捕捞,进而保护增殖放流效果。

  延长一个月的休渔期是否会对渔民生计造成影响?受访专家均认为,休渔新政对渔民收入影响并不大。任一平表示,根据以往的情况,5月份并不是渔民作业的主要时期,很多渔船5月份根本不出海,因为考虑渔获收入与人工和燃油成本,往往是得不偿失。赵俊表示,这次休渔制度规定,对特殊的休渔品种可以进行专项捕捞制度,休渔期像毛虾、海蜇这样的品种可以实行专项捕捞,对这部分渔民影响也不大。

  从捕鱼捞虾到耕海牧渔

  尽管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让大海休养生息的休渔季也越发严苛,但人们餐桌上的海鲜却似乎从未缺席。这其中,从捕鱼到“牧鱼”的转变最为关键。

  青岛拥有约1.38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海岸线全长730.64公里,其中海岛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海区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是多种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适的场所,也是我国发展海珍品和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启升在其论著中谈到,经过60多年的探索、徘徊、调整和创新,中国渔业走出了一条具有显著中国特色、以养殖为主的发展之路。

  中国的渔业发展之路可谓历尽坎坷。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渔业管理部门对如何发展渔业展开了热烈讨论:应该以捕捞为主,还是以养殖为主?此后几十年里,“养捕之争”一直不断,直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才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这些重要方针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随后几十年,中国水产养殖业产量大幅度增加,渔业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之比从1950年的8∶92增加到2016年的75∶25,即每捕捞1吨野生产品就有3吨养殖产品上市。

  不仅是从捕到养,近年养殖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崂山王哥庄的峰西海域,从2000年起通过建造人工鱼礁和增殖大型藻类,已形成超过1万亩的大型海洋牧场。据介绍,该处海洋牧场是青岛最早打造的海洋牧场之一,依托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公司建设,“牧场”按照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由近及远布置了不同的养殖带,有大型鱼类养殖网箱,有适合海参、鲍鱼生长的人工礁石以及可供休闲垂钓的浮式礁等。

  青岛龙盘总经理王金霞介绍,建设海洋牧场修复了生态环境,养护了海洋资源,他们的收益更是有了明显增长。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分三批公布了64个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青岛市有6个牧场列入其中。另外还有多处被认定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省级休闲海钓基地或省级休闲海钓场,全市累计投资7.38亿元,礁体投放150多万空方。

  中科院海洋所“现代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团队带头人、海洋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牧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休闲渔业等全链条产业发展已初见成效。

  为陆地海洋重修“旧好”

  修复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离不开陆地的努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海岸侵蚀、近海污染等状况频现,既破坏了海岸线,损害了生态环境,又造成了人与大海的割裂。黄海所赵俊告诉笔者,陆源污染对大海的影响相当深远。赵俊曾多次参加近海生态调查评估工作,他发现除了厂矿企业向大海排放污水,一些陆源工厂化养殖对近海生态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赵俊介绍,养殖场会排放大量废水,其中由于存在大量饲料、添加剂,很容易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泛滥,进而影响近海渔业。另外,养殖废水中还可能含有药物残留,排放后对近海生物安全带来威胁。

  “想把近海环境搞好,仅治理海上是完全不够的,必须海洋、陆地联动。”赵俊告诉笔者,他自己特别支持青岛正在推行的“湾长制”,认为该制度真正严格落实后,会对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及海洋生态修复有极大推动作用。

  2017年,青岛在全国率先推行保护海湾的“湾长制”,全市49个海湾均纳入“湾长制”管理保护。按照方案要求,全市推行“湾长制”组织形式,是由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行政区域总湾长,各级相关负责同志担任行政区域内湾长,建立市、区(市)、镇(街道)三级湾长体系。

  “湾长制”落地当年,据2017年海洋环境监测结果,青岛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稳中向好,98.5%的海域符合第一、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污染较重的第四类和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约占青岛市近岸海域面积的0.6%,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低,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保持稳定。

  海洋保护区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群落结构稳定,生物栖息环境较好。重点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优良,适宜各类休闲、娱乐活动。重点海水养殖区环境质量优良,适宜开展海水养殖。主要临海工业区邻近海域环境状况较好,未发现用海活动对周边海域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下一步,青岛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湾长制”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统筹河海共治,推进海陆污染治理,实现海域岸线精细化监管,为全国沿海各地推行“湾长制”提供“青岛经验”。

  守住这片海来日鱼满舱

  从去年起伏季休渔延长了一个月,但想修复多年来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资源枯竭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科院海洋所刘静研究员介绍,过去黄渤海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烟威渔场、石岛渔场、青海渔场、海州渔场等优质的近海天然渔场。遗憾的是,受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期的短短几十年内,黄渤海渔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许多优势种类,现在都已经面临资源衰退,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小型、低质鱼类。

  刘静告诉笔者,目前黄海渔获组成中以鳀占绝对优势,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银鲳、太平洋鳕、蓝点马鲛(鲅鱼)、鲐、带鱼、鲆鲽类等所占的比例很低。不过刘静也表示,虽然近年来,黄海主要鱼类资源都有不同程度衰退,但它们的底栖生物饵料基础还十分充盈,比如说,一些底栖无脊椎动物及暖水性的小型鱼类数量变化程度不大。从理论上讲,如果环境条件达到一定程度,黄海主要冷水种鱼类资源可以得到保护和恢复。

  庆幸的是,沿海城市早已意识到渔业资源保护的紧迫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尽最大努力保护和修复“蓝色粮仓”。笔者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仅去年,青岛市就完成增值放流规模10亿单位,投放礁体10万空方以上。落实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坚持渔船投入和渔获产出双向控制,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赵俊认为,在保护和修复“蓝色粮仓”过程中,提高全民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意识至关重要。古语云,“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赵俊认为,作为现代渔民,必须始终有这样的意识:不要竭泽而渔,要给鱼虾休养的时间,保护渔业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而作为普通消费者,更应管住自己的手和嘴,不买、不吃鱼子鱼孙,不在休渔期购买野生鱼。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维护渔业资源平衡,人们才会有源源不断享之不尽的渔获。

(责任编辑:王子翔)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55号  电话:0552-3123496

师德师风举报电子邮箱:cooplx@aufe.edu.cn

举报电话:0552-3124576  版权所有:中国合作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