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鲜虾入仓到盒装成品仅28分钟

时间:2018-04-26浏览:258

    “我宣布,浙玉渔加99999起航!”不久前,在浙江省玉环市坎门渔港鹰东码头,彩旗招展,鼓乐震天,玉环市史上最大吨位的海上加工船,满载排水量五千多吨的浙玉渔加99999船正式起航。据悉,该海上加工中心包括一艘浙玉渔加99999海上加工母船和6艘鲜虾过驳辅助船。这也是全国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

    “我们这艘海上加工船从鲜虾蒸煮、烘干、大小分类到脱壳,全部实现自动化,每天能加工出20多吨虾米,续航力达两个月。”

    该船的“掌舵人”、玉环东海渔仓现代有限公司老总林招永说:“以往传统方式是拖虾渔船捕获的鲜虾要通过渔运船接送回港,渔运船出海一个航次要有好几天,这个过程中要大量使用虾粉(保鲜剂学名焦亚硫酸钠)保鲜,受利益驱使,经常发生虾粉超标使用情况,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现在拖虾船捕捞的鲜虾立即由6艘辅助船过驳至海上加工母船加工,不再依赖虾粉,加工的虾米鲜度更好,口感更佳,虾米销售价将卖得更高!不但如此,由于省却了渔运船往返外海渔场和渔港的中间环节,还节省了一大笔成本!”

    据林招永介绍,该加工船长98米,宽16.8米,主机功率2200千瓦,总吨位4484吨,造价五千多万,船龄3年,从舟山购进,原为冷冻船,林招永的团队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把它改造成海上虾米加工船,并顺利通过船舶检验。

    说起购置这艘船的动因,林招永很感慨。六年前,林招永去温州一家船企考察,当时就有这个想法,然而真正让他下决心的原因,还得从去年8月环保部对玉环市的环保督察说起。当时,由于岸上几家虾米加工厂生产过程中污水排放不达标,拒收林招永从海上收购的鲜虾,多达200多吨的鲜虾被当作垃圾倒掉,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

    痛定思痛,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论证,林招永和他的团队才慎重出手,从舟山购进这艘船,船舶改造前后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保留了四个冷藏库。“我们这艘加工船拥有两条生产线,从鲜虾入仓到出盒装成品,整道流程下来仅仅需要28分钟,年加工鲜虾预计可达2万吨以上。生产的虾米主要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内需求也很大。”说起这艘海上加工船,林招永如数家珍。

    “因为现场收购,以往岸上加工厂七八斤鲜虾加工一斤虾米,我们这艘船六斤鲜虾就能加工一斤虾米。生产虾米的下脚料虾壳还可以回收成为生产调味品的原材料,此外,船上还拥有尾水处理系统,比起传统的岸上虾米加工厂尾水直排大海显得更环保。”

    林招永掰着手指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生意经:“每条生产线一个小时能‘吃’进8吨鲜虾,每天按工作10小时计算,一艘船一天能加工160吨鲜虾。玉环市拥有151艘拖虾渔船,坎门街道有135艘,我们东家坎门民主渔业专业合作社就有68艘,正常情况下,一艘拖虾渔船平均一天生产1.5吨鲜虾,由于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我们的鲜虾收购价会比其他渔运船高,届时,不光玉环市内的拖虾渔船会把鲜虾直接在洋面上卖给我们,就是相邻的温岭、路桥、洞头等地的拖虾船也会被我们吸引过来。”

    近年来,玉环市围绕渔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渔业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在渔村振兴、渔民增收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拖虾作业是玉环传统的捕捞作业方式,船只数占全市捕捞渔船总数的41.8%。为了响应新的环保要求,缩短海上捕捞、运输、陆上加工的时空距离,提高生产效率,杜绝投放虾粉,玉环通过建设海上加工中心的方式整合资源,打造海捕虾海上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

    全国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启航,奔赴作业海区与全市拖虾船实施生产加工无缝对接,这是全新的渔业运行模式,对渔村振兴、渔业提质、渔民增收都将带来利好,渔区渔民对其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信心满满,翘首期待。

(责任编辑:王子翔)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55号  电话:0552-3123496

师德师风举报电子邮箱:cooplx@aufe.edu.cn

举报电话:0552-3124576  版权所有:中国合作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