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增效尿素将成市场“新宠”

时间:2017-06-08浏览:30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和化肥施用量零增长方案的实施,化肥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需求有了新的改变。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利润下降、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不断凸显,氮肥企业迫切需要加快传统产品的优化升级,来满足农业需求侧新的要求。在刚刚落幕的“氮肥增效技术研讨会”上,来自各研究院所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针对氮肥增效及高效施肥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研讨促进我国氮肥增效产品升级的有效措施和建议,为氮肥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减施增效  

  高效肥为破局重点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高投入、高产出、高强度的耕作模式,严重制约土壤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土壤安全。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而占我国农业用肥近50%的氮肥首当其冲。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表示,“化肥零增长”方案的提出,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但也对化肥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减量是目前氮肥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还说:“减量要先增效,单纯减少用肥量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在化肥增效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农业生产为前提,进行化肥减量。同时,发展化肥深施技术,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也是化肥减施增效的努力方向。”  

  “目前产品同质化已是行业共识,实现产品差异化是目前肥料生产企业的一个努力方向,而追求产品差异化只能在化肥增效上下功夫。”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表达了相同的看法。而如何增效呢?白由路说:“少用肥,多打粮,便是化肥增效的最终目的。如何在减少肥料施用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产出,或保证粮食不减产是化肥增效的首要目标。”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对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后也表示:“发展高效肥料是氮肥行业扭亏为盈,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协会与企业应齐心协力,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推广工作,组织制定肥料新产品行业标准,继续搞好氮肥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百花齐放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尿素产品创新势在必行。”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表示:“尿素是我国最大的氮肥产品,而尿素企业却常年亏损;尿素是农业的必需品,而经销商却不赚钱;尿素是作物第一营养元素提供者,而利用率却只有30%多。重重矛盾下,尿素唯有创新以求发展。”  

  目前氮肥增效在产品创新上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添加锌腐酸、海藻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微量元素,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二是利用控失技术、包膜技术,或者添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延缓养分释放的速度,提高氮肥利用率。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对增值尿素进行了详细解读。他表示:“增值尿素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调控肥料的营养功能来改变肥效的基础策略,通过生物活性载体与肥料进行科学配伍实现对肥料、作物和土壤的综合调控,更大幅度提高了肥效的利用率。同时,因为活性载体的安全性,增值尿素不但能够提高肥效,还具有环保和安全的特点。”  

  “目前化肥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但现阶段粮食生产却又离不开化肥。未来化肥将越来越高效,呈现出单质肥浓缩化、多元素复合化的特点。”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跃进展望道。他还说:“控失性化肥的肥效高、生产工艺简单,可减少面源污染,对环境安全无害,不影响养分转化的同时控制养分的移动和流失,具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郑州大学高级工程师王好斌对无机包裹型缓释复合肥料的创新进行了介绍:“无机包裹缓释复合肥料以非水溶性肥料包裹颗粒水溶性肥料,实现水溶性颗粒肥料的缓释,同时形成复合肥料,中微量元素含量高,环境友好,无干燥工艺,节约能源。同时,在包裹层中科添加微量元素、农药等,便于肥料功能拓展。”  

  专家认为,以尿素硝酸铵溶液(UAN)为基础形成液体复混肥也是氮肥增效的重要途径。据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王旭透露,UAN试验示范推广第一阶段已经结束,UAN对作物增产具有显著效果。她还说:“2016年,UAN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在国内8个省区,6大作物上展开试验。在已统计的棉花、玉米、水稻和马铃薯4种作物的试验数据中可以看出,与常规施氮(尿素)相比,使用UAN均能使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提升农民收益; UAN中的硝态氮相比其他形态的氮元素易被旱地吸收,而UAN中则含有三种形态的氮,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从减施增效和提质提量上均有促进作用;产品偏中性,不会导致土壤酸化,环境污染威胁小;具有很好的兼溶性、复配性,可与非碱性助剂、化学农药等混合施用。”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研究室张承林教授对UAN的发展前期十分看好,他表示:“美国液体肥料占总肥料的55%,拥有3000多家液体配肥厂(站),年消耗液体肥料1600多万吨,美、法、英等国液体肥料也占极大比重,以色列田间几乎100%使用液体肥料。由此可见,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加快,液体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也应从国外吸取经验,加快液体肥直接施用和作为种肥、基肥、追肥的施用技术。”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才能走出尿素多方向发展的创新之路。”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的吴礼树表示。  

  机械深施  

  提高利用率是关键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盲目追求高产的不科学施肥,化肥行业也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以氮肥最为突出。数据显示,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42%,虽比磷肥与钾肥稍高,但因为氮极其活跃,有NH3、N2O、NOX、N2等气态和NO3-、NO2-、NH4+、DON等液态迁移途径,环境污染风险巨大。所以,减施增效不仅仅需要产品技术创新,更要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损失,从而达到化肥“零增长”,土壤绿色安全可持续的最终目的。  

  “实践表明,采用按需变量施肥,可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大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减少肥料的浪费以及多余肥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农作物的物质营养得到合理利用,改善农产品品质,节支增收效果明显。”河南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研究员夏放表示。什么是变量施肥技术呢?夏放介绍说:“变量施肥技术,又称精准施肥,是精准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并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种肥同施作业。”  

  夏放表示,化肥深施技术从2000——2016年得到了显著发展。2000年,我国深施耕地面积4.61亿亩,机具台数仅51.39万台。2016年,我国深施耕地面积达到5.27亿亩,机具台数上升至84.50万台。他还说:“虽然目前这项技术仍为推广开来,但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精准施肥技术代表未来施肥技术的发展方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对此表示认同。他表示,未来肥料品种创新要实现配方肥“精准化”、常规肥“增效化”、有机肥“无害化”,施肥方式要促进基肥深施与深耕整地结合、种肥同播与精量播种结合、根外施肥与一喷三防结合。同时,随着水肥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输水方式、灌溉习惯、施肥习惯等都要随之转变。“氮肥增效除了要在产品技术上进行创新,还要在减少损失等方面展开研究。土肥水利用效率的提高,将为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朱兆良也表示:“化肥深施技术对于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保证深施后作物的前期生长仍值得思考,施肥的具体深度、与作物根系的距离等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55号  电话:0552-3123496

师德师风举报电子邮箱:cooplx@aufe.edu.cn

举报电话:0552-3124576  版权所有:中国合作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