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和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共同主办的2017(第二届)航空植保应用技术发展交流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会议得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协会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大学药械与施药技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国内多家无人机生产及服务企业、农村金融服务商代表以及航空植保领域从业人士共300多人前来参会。
据悉,在2016年首届航空植保技术交流会围绕无人机的研发、应用和技术进步等话题的探究基础上,本届交流会根据新一年行业的呼声和需求,经过广泛的调研将会议内容聚集在服务平台打造、盈利模式分享、专用药剂研发、植物营养组合、“互联网+”推动、金融资本促进等航空植保全方位,旨在通过打通飞防关键技术,联通飞防整个产业,融通飞防权威专家齐力打造稳健发展、飞速发展、突破发展的航空植保会议。
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张健秋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航空植保经历了从飞行表演到田间试验的重大转变,已经能够适用于农田植保作业并承担虫口夺粮的重任。航空植保这个新兴事物也为急于转型升级的农资行业带来新的驱动力。张健秋还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2017年航空植保市场进入跑马圈地阶段,而在2018年将正式进入全面市场竞争阶段,市场格局初步形成。航空植保正在推动原有的农资经营模式加速迈向共享经营平台化时代转变,加速种、肥、药、机、技、金融以及互联网等资源的全面整合,打通整个种植产业链的最后一环。
“航空植保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手段进行一次升级和改造。”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魏启文表示,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用航空建设,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航空植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增添了动力,航空植保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了四大特点:一是整体性能得以提升,二是适用于航空植保药剂的研发领域正在进行深入探索,三是飞防组织的发展建设迅速,四是航空植保的防治面积正在快速扩大。
魏启文坦言,航空植保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监管缺失、技术标准缺失、生产工艺流程不规范、喷施效果差异大等诸多弊端亟待解决。为此,魏启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航空植保要利用好国家政策的撬动作用,也要利用好市场的杠杆作用共同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二是航空植保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当前化肥、农药减施的大背景下,航空植保要为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提供支撑;三是要充分利用产、学、研、推广的合力加速推进航空植保应用的技术的创新。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宋宝安,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副处长郭永旺,国家植保机械检测中心主任陈小兵,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中国农大教授何雄奎、吴学民等专家分别从农用航空发展史、植保无人机制标、飞防药剂的开发应用、全程植保方案打造等方面作了精彩报告,各企业代表也分别上台分享了在航空植保产业链各环节的实战心得,赢得参会代表的阵阵掌声。